置頂

志工教育訓練 (報名請洽社區總幹事)
課程時間
基礎訓練:101/11/4、101/11/11 共十二小時
特殊訓練:101/11/18 八小時

公告欄


社區合唱團擴大招生中,
特聘專業音樂老師,請社區居民踴躍報名參加。

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

社區老照片一

這些照片是由張秋輝先生所提供,拍攝時間大約是 1980 年代,地點在光德寺旁的連外道路上,由南向北拍攝,可以見到遠端有椰子樹的地方,即現在港後往阿蓮的道路。最後一張照片可以見到改建前的光德寺部分建築。




慶祝重陽節---老照片

拍攝時大約民國七十七年,地點就在港後北極殿外。

光德寺老照片二

這一些光德寺老照片是由王佑霖與王信雄先生所提供,拍攝時間大約 1970,從這些照片中,可以清楚看到當時的光德大殿、花圃、噴水池,的相對位置,以及當時的溜滑梯。




光德寺老照片一

這些照片是由港後麵店的老闆娘,盧美鳳小姐所提供,拍攝時間大約在 1970 年。當時的光德寺尚未改建,大門朝東,大殿前有花埔、草坪,進入大門後的南側有一新月形噴水池,當中飼養許多烏龜。




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

意外收獲

在收集老照片的過程中,意外發現的收獲,青春無敵的鄧麗君。






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

崙頂武當山的有字天書


黃氏波霸奶茶專賣店

黃氏波霸奶茶專賣店,崙港社區目前唯一的冷飲店。能夠在人口不多的港後里生存,還能對抗鄰近的阿蓮許多連鎖泡沫紅茶店,可見確實有其獨特的地方。在他的眾多產品中,熱銷的二項飲料最具特色,波霸珍珠奶茶,以及冬瓜檸檬。波霸珍珠奶茶的珍珠Q彈有味,奶茶香濃順口;冬瓜檸檬的冬瓜茶是老闆親自熬煮,搭配現擠的新鮮檸檬汁,酸甜回甘,是夏日消暑聖品。

港仔後的水上樂園

在與港仔後及中甲居民的閒聊中,他們常提到小時候,大約民國四十年代,常在中甲圳玩水游泳的記憶,依據他們所提供的地點,找到了他們小時候戲水的地方。天然的滑水道依稀有點樣子,只是清澈的溪水、小魚、蛤蠣、二岸的竹林、沖刷的深潭、以及溪中沙洲,均已不再,這一切的美好只能成為他們心中兒時的回憶了。在此提供一張苗栗南庄的天然滑水道照片 (這照片引用於此) ,讓不及參與的我們,不致於憑空想像。最後一張照片是下過雨後的中甲圳,波濤洶湧有如千軍萬馬。


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

社區留言板

請用底下的留言功能,留下想說的話。

崙頂武當山旁迷一樣的石碑

在崙頂武當山廟旁,靠近馬路的那一邊,有一花崗岩石碑,石碑有部分埋在水泥中(到底多少不知),但露出的部分可以清楚的見到刻字。經詢問住在廟旁的寺廟管理人,她說當初埋下這塊石頭是為了保護廟旁的水龍頭,以防遭車子撞毀。到底這塊石碑的由來為何? 是否與武當山有關,問過幾位當地的居民,他們均表示不記得有這麼一塊石碑。

2012年7月21日 星期六

光德寺



港後北極殿原址?


依據北極殿誌記載 (綠色標示),早期北極殿在港仔後的西方,民國十六年遷至現址,改建為磚造。就目前所聽得耆老口述得知,1) 從沒有人實際見過港後西邊的朝拜場所,所有的人都是小時候聽說得知,自他們有記憶以來,從沒見過西邊的朝拜場所,但可以確定的是,早期港後西邊確實有一朝拜場所。2) 所有的耆老也都知道有仙姑媽廟,且就在港後西邊,但也沒有人實際見過仙姑媽廟,所有的人都是小時候聽說得知,自他們有記憶以來,從沒見過仙姑媽廟。3) 雖然大家都沒有見過仙姑媽廟,但從地籍資料中顯示有仙姑媽田可知,仙姑媽廟確實曾經存在過。
從這些資訊,可以推測出幾種可能。1) 早期北極殿在西邊,且與仙姑媽廟不同。2) 早期北極殿在西邊,仙姑媽也在北極殿中。3) 早期只有仙姑媽廟,玄天上帝供奉在仙姑媽廟中。
1) 若是真的,在民國十六年建磚造北極殿時,該建物應會留存,或是部分留存,但所有耆老均沒見過西邊朝拜所,似乎不太可能,因有多位耆老出生在民國十年左右,有一位出生在民國八年。2) 若為真,就不會有仙姑媽廟,此點與耆老所述不符。3) 若為真,則民國十六年建磚造新場所,應會稱為仙姑媽廟而不是北極殿。
這些可能情況都有很充分的理由相信不可能為真,因此推測,耆老所述的西邊朝拜場所,應是指仙姑媽廟,而北極殿在民國十六年改建磚造前就位在現址上。但是這個結論僅只是推測,畢竟已經年代久遠,可供佐証的資料不足,而且耆老的口述,或是聽者的誤差,這些種種均可能對最後結果產生巨大影響,期待有更進一步的資料出現,讓這個結論可以更明確。

在北極殿誌記載 (紅色標示),可供佐証年代的香纑與石碑。在北極殿中有一香爐,顯示的年代為咸豐二年,但北極殿中並沒有咸豐元年的石碑。推測誌中所指石碑,應是現存於福德祠中的石碑,該碑也顯示咸豐元年。但這塊碑因年代久遠,大部分字跡已不可辨,但這塊碑原先就存在福德祠旁。因此,合理推測,這塊石碑應是福德祠之物。另外,殿誌第一行,建於清朝三年,應為清朝乾隆三年之誤。

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

崙仔頂地名

內政部的地名查詢系統中,鍵入崙仔頂,大約可以搜尋出三十筆資料,在台北、台南、高雄、花蓮、屏東、彰化、嘉義,都有名叫崙仔頂的地名,舊時地名稱為崙仔頂,指的是較高的地區,在崙港社區的村落中,崙仔頂地勢最高,尤其是沿台 28 線,由西往崙仔頂方向,可以明顯感覺崙仔頂就在較高位置處,古時可能因此而得名。崙仔頂地名最早出現在乾隆四十年(1775),鳳山縣知縣劉亨基立於長治里大湖街的「嚴禁惡丐強索潑擾碑記」中,這塊碑原本存於大湖長壽宮,後移至政治大學民族博物館保存,在此節錄部分碑文如下:
喪懺道場不過報答親恩、哀慘之事,概無丐禮。乾隆四十年八月,大湖街、湖內庄、竹仔港、大社庄、一甲庄、新園庄、烏樹林、半露竹、北嶺旗、後鄉庄、參軍庄、營前庄、下坑仔、竹仔湖、灣仔內、鴨母寮、埤仔頭、石仔瀨、□(應為窯)仔甲、瓦窯庄、三爺庄、崙仔頂、竹仔尾、大小阿嗹、公館庄、埤內庄、竹滬庄、營後庄、三鎮庄、中路庄、下甲庄、三甲庄、圍仔內、下社庄、閑員庄、石案潭、清奇甲、倉官庄、後寮仔、瓦?庄、太爺庄、二濫庄、月眉池、蔡文庄、拔仔林、本州庄、三塊厝、滔(應為陷)後庄、前窩庄、田尾庄立。(立碑庄名排列順序與原碑有所出入)
另有一嘉慶九年 (1804) 的「嚴禁惡丐強索潑擾碑記」石碑,現存於高雄市梓官區的中崙城煌廟中,當中亦有崙仔頂的記載。

里民聚餐

這是 2012.7.20 7:30 在中甲陳永福家涼亭的里民聚餐,大約每個月一次,藉此聯絡感情話家常。美味的餐點,輕鬆不拘的閒聊,交織出美好的氣分。


好人路

這一條由紅磚所鋪的路,就在港後麵店旁,長約二十公尺,是由村民吳水池所鋪設。吳水池先生曾榮獲台灣省好人好事代表,他過去有許多善行事績,其中一項,即是他以紅磚修補受損路面。印象中,他常騎著一台人力三輪車,上面載著紅磚及修補工具,只要鄉里中有道路破損,他會先清理破損處,後將紅磚鋪上,所修補的地方,又平又堅固,就如圖中所見這樣。

大社公學校阿嗹分校

阿蓮國小最初設立於大正五年四月一日 (1916,民國五年),當時名稱,大社公學校阿嗹分校,校址在崙港社區中的崙仔頂武當山,民國七年才遷入現址。大正九年四月一日 (1920,民國九年),改名為阿嗹公學校。這二張圖片是截自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所出版的府報,可惜並未記載到崙仔頂,以及武當山。


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

崙港社區的神奇故事

這些事是依據里中多位耆老口述,綜合整理,潤飾增減而來,如有不足,或是不妥之處,敬請不佞告之,感激不盡。

一、仙姑媽出庭:早期仙姑媽顯盛一時,助人無數,受幫助信眾為感謝仙姑媽,常購地增送,村民稱這些仙姑媽所擁有的田地為仙姑媽田,這些田通常租給村民耕種。其中有一塊佃農承租的土地,與一名田寮里人交界,由於界限問題產生糾紛,田寮人逐委請他們當地一位林姓 (一說蘇姓) 武官代為興訟,台南官府請仙姑媽廟謝姓管理者出庭。該管理者在庭上應答如流,超過平常,最特別的是,這位男管理人竟發出女聲。最後由仙姑娘媽這一方獲得勝訟,但林姓武官心有不甘,竟從田寮里騎馬到仙姑媽廟,以他的高統官靴猛踢廟柱,造成仙姑媽廟損壞,但該名武官也在回程半路中暴斃。 

二、相傳早期有一謝姓阿蓮庄人,在外地因職務的關係,對五公菩薩有不敬的舉措,五公菩薩因此對他發出追索令,事隔多年,謝姓民眾身亡,其子孫為了解決這段恩怨,到港仔後向五公菩薩請示化解之道,五公菩薩指示,以十三隻香輕拂已身亡的謝姓民眾身体(有一説,五公菩薩乘坐四輪神轎至其家中),即可找到化解的方法。謝姓民眾子孫依照指示施作,想不到已身亡的謝姓民眾,竟然迴光返照,開口訴說過去種種過失,以及如何對五公菩薩不敬,並要求子孫及世人以此為戒。

三、檳榔港的鯉魚精:早期的中甲圳彎彎曲曲,在一最彎的河段居民舊稱檳榔港,過去庄民利用旱季,中甲圳水量較少時,到溪中捕魚,當時居民企圖抽乾檳榔港的水,以利捕撈溪中魚蝦,據說每當快要抽乾檳榔港中的水時,即會見到有一鯉魚張開大嘴噴水,因此檳榔港的水總是抽不乾。直到中甲圳上游處築起擋水灞,這隻鯉魚精才離開檳榔港,離開時他幻化成一道龍捲風,從檳榔港往東南方向,越過小崗山,直到燕巢尖山仔才停止,並在該處捲出一個深達數丈的深潭以利棲息,多年後鯉魚精修練成仙,羽化而去,據說當地仍有一小廟供奉著鯉魚塑像。

四、港後北極殿在民國五十七年建第二科清醮,當時是由光德寺與北極殿合辦,祭祀供奉物品全為素食,農曆十一月六日起鼓,時正農閒時刻,就在庄外田中搭棚設壇,延請高僧及出家眾登壇,頌經普渡祈福,儀式持續到晚間,擲筊應允後,急於返家的庄民將全部紙錢及香頭集中一處,這些紙錢在未經點火情況下,竟然自行發火燃燒,消息傳開後,一時間其他鄉里民眾均認為港仔後這次建醮,盡心盡力,誠意十足,感應上天,以致產生自行發火的奇事。

五、位在梓官的中崙城隍廟,會不定期的南巡(右昌、楠梓、大社、燕巢、橋頭)與北巡(岡山、路竹、阿蓮、永安、彌陀),有一次中崙城隍北巡,港仔後庄民邀請城隍巡安繞境,祈求合境平安,當時城隍回說港仔後已有五公菩薩在此保境安民,不須城隍特別繞境。

仙姑娘媽

仙姑娘媽原為居民私人朝拜的神像,由於神績顯著,後由庄民共同奉祀,原廟址在港仔後偏西位置,為一由四根柱子搭成的茅草屋,居民稱為仙姑媽廟,廟旁有顆大榕樹,之後就奉祀於北極殿,至於何時遷入,什麼原由,因年代久遠,已不可考。仙姑娘媽靈顯一時,受其恩澤的信眾以贈地感謝,居民稱之為仙姑媽田。仙姑娘媽曾擁有信眾所捐耕地一甲一分二,民國四十二年,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,將大部分仙姑媽田徵收後放領與佃農,現只剩約八十坪土地,目前作為水溝用地。

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

五公菩薩

據耆老口述,過去港仔後曾流行瘟疫,為了趨逐瘟神,保境濟民,特從茄萣迎請五公菩薩的令旗,原供奉於北極殿現址位置上。光德堂 (即今日光德寺) 的原創建人盧宋,雕塑五公菩薩金身,並供奉於寺中。現在北極殿中所供奉的五公菩薩,為當時在光德寺的出家眾吳采繁,居民稱其為采繁師,從光德寺中提供至北極殿奉祀,光德寺現在尚存有最早雕塑的五公菩薩金身。

福德祠

福德祠旁有一缺角石碑,由於年代久遠,當中大部分刻文已無法分辨,推測應是興建早期福德祠時的捐贈芳名錄,石碑的最後一行即顯示,咸豐元年,由此推斷,早期福德祠應建於 1851 年。早期的福德祠,大約在四十年前就已殘破不堪,現在福德祠是在民國七十四年重建。

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

港後北極殿沿革

依據高雄縣志稿記載,港後北極殿創建於清乾隆三年 (1738),民國十六年改建為磚造建築,民國十八年竣工,即是現存老照片的形態,並建第一科的祈安清醮。民國五十七年建第二科祈安清醮。民國七十一年將舊廟堂拆除改建,民國七十三年四月竣工落成,即現在北極殿,並建第三科的祈安清醮。地方耆老描述,在日治時代後期,北極殿被徵收作為村民的集會、訓練、上課的場所,原先供奉殿中的神明改奉祀於私人住家中,直到光復後眾神明才又回歸殿中。北極殿現址部分土地是由吳采繁所提供,吳采繁居民稱其為采繁師,為早期在光德寺的出家眾。
殿中供奉的神明,居中的為玄天上帝,又稱為上帝公,從土庫北極殿迎請奉祀;玄天上帝左邊奉祀的神明為天上聖母,又稱聖母,迎請自燕巢角宿天后宮。玄天上帝右邊奉祀的神明為仙姑娘媽,早期為居民私人朝拜之神像,廟址在今港後里西側,曾擁有信眾捐贈之耕地,名為仙姑媽田,面積一甲一分二,位在原廟址四周,民國四十二年被政府徵收,放領與佃農,現仙姑媽田只剩下約八十坪,目前為水溝用地。玄天上帝前有一尊沒有額外加冠的神明,為五公菩薩,又稱五公佛祖,迎請自茄萣。大殿入門的右邊奉祀註生娘娘,左邊奉祀福德正神,左邊偏殿奉祀太歲星君。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是七十三年改建後才供奉的神明,太歲星君則是為了方便里民安太歲於近年供奉。



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

康熙台灣輿圖中的崙港社區

康熙 22 年(1683)臺灣被納入清朝的版圖,設一府三縣,阿蓮屬於鳳山縣加祥里。 在這一張清康熙年間所繪製的輿圖中,現今的崙港社區大約在輿圖中的大崗山下正中的那一畝水田。(地圖來源)

港後麵店--隱藏的美味

港後唯一的麵店,位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,不注意很容易就錯過了,但一經嚐過他的味道,你就忘不了。不僅料多味美,更是經濟實惠,深受居民喜愛,每到用餐時間,不事先預訂的話,至少要等半個鐘頭。

Googel 地圖

乾隆台灣輿圖的崙港社區

乾隆年間所繪的台灣輿圖中並未標示出崙港社區中三個庄,依據相關位置,現在崙港社區的位置應為綠色區域。

2012年7月15日 星期日

雍正台灣輿圖--崙港社區中港仔後的最早記載

這是清雍正年間所繪的台灣輿圖,當中的港仔墘位置就是現在港後里,可惜將港仔後誤註為港仔墘,向左一點位置就是現在的崙頂,向右一點位置就是現在的中甲。



港後北極殿創建年代

根據 1958 年出版的高雄縣志稿記載,港後北極殿創建於清乾隆三年 (1738),供奉北極上帝,但高雄縣志稿也提到,這項訊息 "係民國五十四年底,委託本縣鄉鎮調查而來"。經查清代三冊關於高雄的記錄,鳳山縣志、續鳳山縣志、鳳山縣采訪冊,當中均無港後北極殿記載,其中鳳山縣采訪冊曾記錄關於阿蓮的寺廟有,阿蓮的清和宮,創建於清乾隆五十八年;石安的安和宮,創建於清光緒十八年;三山國王廟有二,一在潭底,建於道光二十年,一在那拔林,建於光緒元年;超峰寺,建於乾隆二十八年;崙頂的先農廟,建於同治十二年。
在史籍的記錄中,目前所知港後北極殿最早出現在 1958 年出版的高雄縣志稿,當中認為港後北極殿建於乾隆三年,可惜這項訊息較缺乏証據。以目前留存於殿中的文物來看,現今北極殿中留存一個石製香盧,其所顯示的年代是清咸豐二年 (1852)。





2012年7月14日 星期六

尋找檳榔港

港仔後的地名最早出現在《雍正台灣輿圖》中,可惜誤註為港仔墘。
民國七十四年所編的阿蓮鄉誌中記載:「相傳明永曆年間,吳致雨跟隨鄭成功來台,首先在此落戶,取名致雨庄。庄南邊有一條小溪,土名檳榔港 (今中甲圳)。 清康熙年間,檳榔港南邊部落群起,自西向東數起,分別為竹仔尾 (屬六甲尾)、六甲尾、中甲、嘉棠腳,從中甲向北延伸,又有致雨、崙仔頂等部落。 當時,由於溪南岸居民往返致雨莊均需渡過「檳榔港」,故中甲、六甲尾、竹仔尾等庄民一致稱致雨庄為港仔後(即檳榔港的後面之意),久而久之,港仔後竟取代了致雨庄而得名。」
依據這些記錄可知,現在的港後里在明永曆時出現村庄,原本稱為致雨莊,至於什麼時候改稱港仔後,目前的文獻記錄中並沒有呈現,但可以確定的是,港仔後這地名在雍正時期已開始使用。
港後地名的由來中, "港" 至為關鍵,根據過去的記錄,這個 "港" 指的是 "檳榔港",而史籍中認為檳榔港即是中甲圳。依據地方耆老的口述中得知港仔後的 "港" 指的就是中甲圳,但耆老也指出檳榔港確有其地,而非所指稱的中甲圳,我們依據耆老的描述,結合日據時期 (1921) 老地圖,找到了史籍中所記載的檳榔港。

下圖中綠色區域就是耆老所稱的檳榔港,早期中甲圳彎彎曲曲,檳榔港就型成在最彎曲的地方,據說深達幾丈。

土地重劃後彎曲的小溪遭到截彎取直後,檳榔港已不復見。現在的 Google 地圖中,檳榔港應如下圖中的紅色區域。